(网经社讯)2025年8月,一则看似平常的商业新闻在中印两国互联网圈引发讨论:
蚂蚁集团以约4.5亿美元的价格,卖掉了手中最后一部分印度支付公司Paytm的股份。
这场交易不仅意味着双方长达七年的资本纽带彻底断裂,也让外界重新审视中印两大经济体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与分歧。
从“技术扶贫”到“股东退场”:一段被淡忘的跨国故事
如果把时间拨回到2015年,Paytm和蚂蚁集团的合作堪称“跨国联姻”的典范。
当时,印度的移动支付市场还处于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阶段,而支付宝已经在中国用“扫码支付”改变了上亿人的生活方式。
蚂蚁集团看中了Paytm的潜力,决定“技术扶贫”:
派出了100多位工程师,手把手教印度团队搭建支付系统和风控模型。
用Paytm员工的话说,这就像“开着飞机换引擎”,一边维持业务运转,一边重构底层技术。
两年后,Paytm的系统处理能力从百万级跃升到亿级,风险率也从千分之一降到万分之一。
这段合作甚至被印度媒体称为“堪比玄奘取经”,因为技术输出的方向恰好和历史相反:
这次是中国人带着“真经”去印度。
投资回报的“冷笑话”:4.5亿美元与29.6%股权的七年轮回
根据最新交易数据,蚂蚁集团此次出售的股份占比约5.84%,对应价格约4.5亿美元。
但若把时间线拉长,这并非一笔划算的投资:
初始投入:2015年到2019年,蚂蚁集团,及其母公司阿里累计向Paytm注资约9.8亿美元,包括6.8亿美元A轮融资、2亿美元电商部门投资、10亿美元E轮融资。
股权稀释:
通过多轮投资,蚂蚁集团最高时持有Paytm母公司One97 Communications约29.6%的股份,稳坐第一大股东位置。
退出收益:到2025年完全退出时,累计套现约16.6亿美元,含此前减持的883亿卢比和此次4.5亿美元。
表面看,这似乎是一笔赚了近7亿美元的生意。
但别忘了:
1. 汇率成本:
美元兑卢比汇率从2015年的约66:1涨到如今的82:1,资金缩水约24%;
2. 机会成本:同期投资中国本土企业,如滴滴、美团可能获得更高回报;
3. 股权稀释损失:
随着Paytm多次增发,蚂蚁集团持股比例被动稀释,实际掌控力早已下降。
更讽刺的是,Paytm的股价表现堪称“大型韭菜培育现场”。
2021年上市时发行价2150卢比,如今已跌至1078卢比,市值蒸发超50%。
蚂蚁集团最后一次减持的定价(1067.5卢比)甚至略高于当前市价,相当于“用打折价卖给了接盘侠”。
为何退出?三个“不得不”的现实考量
蚂蚁集团的退出看似突然,实则早有伏笔。
从2023年开始,它就以“分批次减持”的方式逐步撤退,直到这次彻底清仓。
背后的动因,至少有三个现实因素:
1. 地缘z治的“无形大手”
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,印度政府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封禁了包括支付宝、微信在内的200多款中国App。
尽管Paytm本身是印度本土企业,但大股东的中国背景让它始终处于政策高压之下。
更关键的是,印度央行对外国资本控制支付系统的容忍度逐年收紧。
2023年,印度储备银行要求所有支付数据必须本地化存储,并限制外资持股比例。
作为一家深度绑定蚂蚁集团技术的支付平台,Paytm的合规压力可想而知。
2. 投资策略的“去重资产化”
蚂蚁集团近年来的战略调整显而易见:
从“全球撒钱”转向“聚焦主业”。
它先后退出了印尼电子钱包DANA、韩国KakaoPay等海外投资,甚至减少了对中国本土一些金融科技公司的持股。
这种收缩背后,既有中国金融监管趋严的压力,如《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》要求非金融业务剥离,也有企业自身的风控考量。
毕竟,跨境投资涉及外汇管制、法律差异等多重风险。
3. Paytm自身“成长烦恼”
即使抛开外部因素,Paytm的经营状况也难言乐观:
盈利难:尽管2025年Q1财报显示首次季度盈利(12.25亿卢比),但这更像是会计调整后的“技术性盈利”,其核心业务仍依赖支付手续费和广告收入;
竞争烈:印度市场涌现了PhonePe、Google Pay、WhatsApp Pay等强敌。
其中,Google Pay依托安卓生态,WhatsApp Pay背靠Meta流量,Paytm的先发优势早已被稀释;
转型困:尝试拓展电商、保险、信贷等业务,但效果远不及预期。
2024年财报显示,其电商部门营收占比不足10%。
对于蚂蚁集团来说,继续持有这样一个增长乏力、政策风险高的资产,显然不如变现更划算。
七年合作留下了什么?
尽管资本纽带已断,但这场合作对中印数字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:
1. 技术输出的“种子效应”
Paytm的技术升级直接推动了印度移动支付的普及。
2016年印度“废钞令”期间,Paytm用户数从5000万暴增至2.2亿,线下商户接入数增长5倍以上。
如今,印度每10笔非现金交易中就有3笔通过Paytm完成。
2. 模式创新的“反向输出”
有趣的是,Paytm的一些本土化尝试反而启发了中国同行。
例如:
语音支付:为服务农村低教育用户,Paytm开发了语音识别支付功能,后来被支付宝借鉴用于适老化改造;
离线支付:针对印度网络不稳定问题,Paytm推出“离线二维码”技术,如今已在中国的公交场景中广泛应用。
3. 跨境合作的“试错样本”
这场合作也暴露了跨国技术合作的痛点:
文化差异:
蚂蚁工程师曾发现,印度团队对“风控规则”的理解停留在“人工审核”,需要从零开始建立数字化风控意识;
政策风险:2020年后,Paytm被迫剥离蚂蚁集团技术授权,重新开发自有系统,导致研发成本激增;
退出成本:从2023年至今,蚂蚁集团为减持股份支付了约3亿美元的折价成本(因股价下跌)。
未来会怎样?
蚂蚁集团的退出或许只是开始,而非结束:
对印度市场:Paytm可能会加速“去中国化”,引入更多本土资本,如印度国家投资公司。
但短期内,其技术底子仍带有“支付宝基因”;
对中国企业:未来投资海外科技企业时,可能会更注重“技术授权+本地化运营”的轻资产模式,而非直接控股;
对中印合作:尽管z治层面存在摩擦,但在数字基建、普惠金融等非敏感领域,仍有合作空间。
比如,印度正计划建立“国家数字支付平台”,这或许会成为下一个技术输出的切口。
一场合作的终点,未必是故事的终章
当蚂蚁集团卖掉最后一张Paytm股票时,这场跨国合作正式画上了句号。
但回望七年历程,它既不是“技术输出的神话”,也不是“投资失败的耻辱”,而更像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数字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。
对于普通用户而言,或许不必纠结于资本市场的进退。
毕竟,一部手机搞定吃喝住行的便利,才是这场合作最真实的遗产。
至于那些在孟买、班加罗尔街头扫码付款的年轻人,大概也不会在意背后的股东是谁:
只要系统不宕机,就是最好的结局。